2018-03-14 14:54:39
近日,湘雅常德醫(yī)院消化內科門診坐滿了前來就診的患者,消化內科住院患者數(shù)量也達到了開科之最。更重要的是一天內科室首次開展了藍激光精查內鏡檢查、超聲內鏡檢查、胃粘膜下腫瘤ESD術(內鏡粘膜剝離術)三項內鏡新檢查及治療技術,為2位疑似早癌的患者進行放大精查胃鏡檢查,為5位胃腸道腫物的患者進行了超聲內鏡檢查。根據超聲內鏡掃描結果,當天即為一位胃底粘膜下腫瘤的患者進行了內鏡粘膜剝離術,瘤體完整剝除,無穿孔及出血。
藍激光精查內鏡檢查術——多倍放大+藍激光成像,讓消化道早癌原形畢露
3月7日,湘雅常德醫(yī)院開展湘西北首例藍激光精查內鏡檢查術。藍激光精查胃鏡具有白光、LCI、BLI、BLI-bright共四種光學觀察模式,結合放大技術可以清楚的顯示病灶表面微結構和微血管的形態(tài),有利于判斷病變性質,指導胃鏡下精準活檢。
LCI模式下可增加粘膜發(fā)紅病灶與周圍正常粘膜的差異,進行色彩強調,便于發(fā)現(xiàn)病變,為進行胃部整體精查提供有力支持。
BLI-bright模式以激光做為照射光源,增強粘膜表面微血管及微結構圖像的對比度。具有高清晰、高亮度等特點,較傳統(tǒng)NBI+放大可更清晰地顯示粘膜表面微結構、微血管形態(tài),使胃早癌、異型增生、腸化等病變無處遁形。
與傳統(tǒng)的消化系統(tǒng)內窺鏡相比,藍激光內鏡可以獲取更加明亮、清晰的放大圖像,提高了早癌等病變部位的可辨識度,為消化道早癌精確診療帶來更多可能性。
超聲內鏡檢查術——將內鏡和超聲相結合,讓那些掩蓋在消化道表面粘膜下深層病變無所遁形
超聲內鏡其觀察病變范圍廣、從胃腸道壁內占位至上腹部臟器、腹腔病變都可進行超聲診斷。
普通胃鏡下發(fā)現(xiàn)的隆起性病變,通過超聲內鏡掃查,可清楚判斷瘤體來源層次、回聲性質,對粘膜下腫物可做進一步診斷。對了解胃癌的侵犯層次、周圍淋巴結有無轉移等判斷有重要意義,是內鏡下微創(chuàng)手術,包括EMR(內鏡下切除術)、ESD(內鏡下粘膜剝離術)、POEM(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)的重要術前檢查手段。同時,超聲引導下也可進行腹腔深部臟器病變穿刺、引流等治療技術。
內鏡粘膜下剝離術——胃粘膜上切個小口,把深達消化道固有肌層的“瘤子”完整的“挖”出來
今年56歲的李叔叔,持續(xù)上腹脹半年,輾轉多家醫(yī)院診治,一直未見明顯好轉,今年2月在我院門診行胃鏡檢查示胃底粘膜下隆起病變,為求進一步診治,3月6日入住我院消化內科。湘雅常德醫(yī)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桂英教授率領消化內科團隊,在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后,入院次日上午即為患者安排了超聲胃鏡檢查以進一步了解病變性質。普通內鏡下僅僅提示胃底隆起病變,超聲胃鏡即刻揭開了該病變的面紗,該病變實際為來源于固有肌層的稍低回聲腫物,超聲診斷考慮胃底間質瘤可能性大,建議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。
經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后,當天下午4點,在張桂英教授的精心組織與策劃下,湘雅醫(yī)院李乾副教授攜手伍麗醫(yī)師及湘雅常德醫(yī)院消化內科團隊為患者實施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(ESD),李乾副教授技術嫻熟,操作規(guī)范,平穩(wěn)精準,與消化內科團隊配合默契,將深達固有肌層的瘤體完整剝離,未見穿孔及活動性出血。
患者術后未訴特殊不適,生命體征平穩(wěn),自覺癥狀明顯消失,達到手術預期目的。剝下瘤體病理診斷為“胃底間質瘤”,與超聲內鏡診斷一致。患者已于3月14日高興的出院了。
此內鏡下黏膜剝離術(ESD)術為患者避免了外科手術的創(chuàng)傷,在保證瘤體完全剝離的情況下為患者減輕了痛苦,縮短了住院時間,加快了術后恢復時間?;颊呒覍賹ο瘍瓤漆t(yī)護人員表達了誠摯謝意。
張桂英教授多次強調:“要打造一支結構合理、技術過硬、服務優(yōu)良、帶不走的、優(yōu)秀的消化內科團隊。”
藍激光精查內鏡檢查術、超聲內鏡檢查術、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是目前國內較先進的消化內鏡診療技術,湘雅常德醫(yī)院消化內科引進并首次在該院開展上述診治新技術。在醫(yī)院領導的重視與支持下已引進膠囊內鏡,并即將引進雙氣囊小腸鏡,為小腸疾病的診斷提供檢查新手段,目的是實施 “健康中國”策略,為泛湘西北人民的健康不斷奮斗。
急診電話:0736-2120120
預約掛號:0736-2120000
咨詢電話:0736-2120210
健康體檢:0736-2120381
(急診電話24小時在線、其余電話工作時間在線)
地址:常德市武陵區(qū)朗州北路西側月亮大道
Copyright 2017 - 2018 湘雅常德醫(yī)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18010108號
Designed by Wanhu